又稱河蚌,生活在淡水、湖泊、池沼、河流等水底,半埋在泥沙中,體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,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,借以完成攝食、呼吸及排出糞便、代謝產物等機能。河蚌濾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機質顆粒等。在我國分布很廣。
外部形態
無齒蚌具有兩瓣卵圓形外殼,左右同形,殼項突出。殼前端較圓,后端略呈截形,腹線弧形,背線平直。絞無齒蚌合部無齒,其外側有韌帶,依靠其彈性,可使二殼張開。殼面生長線明顯。
殼的內面有肌肉附著的肌痕。與殼腹緣并行的外套痕;殼前上方有3肌痕,最大的一個橢圓形,為前閉殼肌痕;其后上緣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縮足肌痕;其后下線為伸足肌痕。殼后端近背緣處有二肌痕,大的為后閉殼肌痕,橢圓形,其前上緣一小的是后縮足肌痕。
外套膜
緊貼二殼內面為兩片薄的外套膜,包圍蚌體,套膜間為外套腔。套膜內面上皮具纖毛,纖毛擺動有一定方向,引起水流。兩片套膜于后端處稍突出,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。入水管在腹側,口呈長形,邊緣褶皺,上有許多乳突狀感覺器;出水管位背側,口小,邊緣光滑。
足
呈斧狀,左右側扁,富肌肉,位內臟團腹側,向前下方伸出。為蚌的運動器官。
肌肉
與殼內面肌痕相對應,可見前閉殼肌(anterioradductor)及后閉殼肌(posteri?oradductor),為粗大的柱狀肌,連接左右殼,其收縮可使殼關閉。前縮足肌,后縮足肌及伸足肌一端連于足,一端附著在殼內面,可使足縮人和伸出。
繁殖和個體發育
蚌的生殖季節一般在夏季,精卵在外瓣鰓的鰓腔內受精。受精卵由于母體的黏渡作用,不會被水流沖出,而留在鰓腔中發育。故外瓣鰓的鰓腔又稱育兒囊。經完全不均等卵裂(屬螺旋型),發育成囊胚,以外包和內陷法形成原腸胚,發育成幼體,在鰓腔中越冬。觀察背角無齒蚌的早期胚胎細胞,確定其染色體2n=38或2n=37(第19號染色體為單個),二者的差異不明,可能與性染色體有關。來年春季,幼體孵出,發育成河蚌特有的鉤介幼蟲(相當于其他瓣鰓類的面盤幼蟲)。幼蟲具雙殼。有發達的閉殼肌,殼的腹緣各生有一強大的約鉤,且具齒。腹部中央生有一條有黏性的細絲,稱足絲。殼側緣生剛毛,有感覺作用。幼蟲有口無肛門。幼蟲可借雙殼的開閉而游泳。淡水中螃皺魚等,以長的產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,產卵于蚌的外套腔中。如此蚌的鉤介幼蟲有機會接觸旁皮魚,可寄生在魚的鰓、鰭等處。魚皮膚受其刺激而異常增殖,將幼蟲包在其巾,形成囊狀。幼蟲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魚的養分。經2周~5周,變態成幼蚌,破囊離魚體,沉入水底生活。經5年方達性成熟。以后仍繼續生長。
責任編輯:高曉川
相關鏈接
相關推薦